科普文章
【杨柳科普】关注透析患者的心理健康
由于透析患者与普通人群不同,长期受病痛折磨,对疾病缺乏信心,以及社会、家庭及经济条件的影响,更要承受生理与心理的双重痛苦。
1.透析患者的心理特点
焦虑恐惧:透析意味着肾脏功能严重受损,患者对疾病的发展、并发症的出现及透析效果感到担忧,担心出现透析相关的风险和不良反应,如低血压、出血等。
抑郁悲观:因疾病导致身体形象改变,如内瘘手术留下的疤痕、长期透析引起的皮肤色素沉着,产生自卑心理及抑郁情绪。
依赖与无助:透析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和家人的照顾存在依赖,同时又因给家人带来负担而感到内疚和无助。
敏感多疑:透析患者由于身体的不适和对疾病的担忧,会对医护人员的言行、治疗方案的调整过度关注,容易产生误解。
希望与积极应对:透析患者积极寻求有关透析和肾病的知识,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期望通过良好的自我管理来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2.护理措施
(一)医疗团队的专业支持
1.与患者积极沟通病情
· 医护人员应主动解释透析原理、治疗方案及预期效果,定期反馈身体状况,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2. 并发症的管理
· 及时处理透析相关不适(如低血压、肌肉痉挛、瘙痒),降低生理痛苦对心理的影响。
3. 建立长期随访机制
· 通过定期复诊和健康监测,让患者感受到被持续关注,而非“临时救急”。
(二)家庭与社会支持
1. 家属的角色
· 倾听患者感受,共同制定规律作息表,鼓励患者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维持正常生活节奏,与医护人员一起了解疾病知识,避免因误解引发家庭矛盾。
2. 同伴支持
· 推荐加入透析患者互助群,分享经验、互相鼓励。
3. 社会资源链接
· 提供医保政策解读、经济援助信息、康复机构资源等,减轻现实压力。
(三)、心理干预手段
1. 认知行为疗法(CBT)
· 帮助患者识别消极思维模式,重构积极信念。
2. 正念减压(MBSR)
· 通过冥想、深呼吸练习缓解焦虑,改善睡眠质量。
3. 艺术与音乐疗法
· 鼓励绘画、写作或听音乐等创造性表达方式,释放情绪压力。
(四)、生活方式调整
1. 适度运动
·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低强度活动(如散步、太极拳),增强体能的同时提升自我价值感。
2. 营养与睡眠管理
· 合理饮食可改善体力,规律作息有助于稳定情绪。避免因营养不良或疲劳加剧心理负担。
3. 回归社会角色
· 鼓励患者参与家庭事务、兼职工作或志愿活动,维持社会联系与成就感。
(五)特殊患者群体的关注
抑郁倾向筛查:若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兴趣丧失、自杀念头,需立即寻求专业心理干预。
儿童/青少年患者:关注其对身份认同的困惑,提供学校适应性支持及同龄人交流机会。
老年患者:重视躯体功能衰退带来的无助感,强化家庭护理与尊严维护。
透析患者的心理健康需要“医患家社”四方协作,通过信息透明化、情感链接、资源整合及个性化干预,帮助患者重建生活掌控力。关键在于传递“疾病可控,生命仍有质量”的信念,提高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仅限于公益科普及学术交流,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文中部分资料来源网络及文献,侵删。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