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8.19医师节特辑】针尖上的温暖:致敬中国医师节,针灸科医师的日常札记
今天是中国医师节,作为一名针灸科医师,突然想写点什么,记录一下我们这个“针”功夫团队的日常。毕竟,在很多人眼里,针灸科医师可能是医院里最“佛系”的存在——不争不抢,不紧不慢,但手里的针却从未停过。
“轻”针“重”情,一针一线皆是功夫
很多人对针灸科的印象,大概就是“扎几针就好了”。但其实,每一根银针的背后,都是我们日复一日地练习和积累。从《黄帝内经》的经络理论,到腧穴学,再到现代解剖学、神经反射学,再到临床辨证施治,针灸医师的知识储备可一点都不“轻”。
记得刚学针灸时,老师常说:“针要稳,心要静。”于是,我们每天对着棉球、橘子皮练习进针,直到手腕酸得拿筷子都抖。如今,面对患者时,我们依然保持着这份谨慎——毕竟,每一针下去,都是对健康的托付。
“针”功夫日常:从早忙到晚,但从不喊累
早上7:30,诊室灯亮起,消毒、备针、整理病历,一天的工作就此开始。
“医生,我这肩膀疼得抬不起来……”
“大夫,我昨晚又失眠了……”
“医生,我这腰突还能扎好吗?”
从颈椎病到面瘫,从失眠到脾胃失调,内外妇儿伤,针灸科的病种五花八门,但我们的应对方式始终如一——望闻问切,辨证施针。
一天下来,少则四五十人,多则上百人,每人平均20-30针,算算一天要扎上千针。再加上拔罐、艾灸、电针……手酸?那都是家常便饭。但每当看到患者舒展的眉头、轻松的笑容,所有的疲惫似乎都烟消云散了。
“针”情故事:那些让我们暖心的瞬间
在针灸科,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患者的信任与康复。
有位阿姨,面瘫一个月,眼睛闭不上,喝水都漏,跑了多家医院效果不佳。来我们这儿扎了半个月,终于能笑了,她激动地说:“医生,我终于能好好吃饭了!”
还有位程序员小哥,长期伏案工作导致颈椎病严重,头晕手麻,扎了几次针后,他惊喜地说:“头不晕了!这比吃药管用!”
这些瞬间,就是我们坚持的动力。
医师节快乐!致敬每一位“针”功夫守护者
今天是中国医师节,作为针灸科医师,我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每一根银针,都承载着我们对健康的守护。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想对同行们说一句:辛苦了!
也想对患者们说一句:谢谢你们的信任!
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依然会稳稳地扎好每一针,用最传统的方式,守护最朴素的健康。
医师节快乐!愿每一位医者,都被温柔以待。
—— 一位针灸科医师的随笔
- 标签:
- 针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