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今日双井 | “这不能只做冷冻!”她用坚持拦下居民隐藏癌症
“这不能只做冷冻!”她用坚持拦下居民隐藏癌症
“选择医生这个职业,对我而言,是源于对生命奥秘的敬畏与一份想要切实帮助他人的渴望。”黄敏回忆起中学时,曾偶然读到一本关于人体的科普书,她惊叹于皮肤这个看似平常的器官,竟是如此精密、复杂的“铠甲”与“晴雨表”,不仅是健康的屏障,更承载着人们的自信与尊严。这份对生命科学最初的好奇,指引她踏入医学院的大门。
而真正让黄敏扎根皮肤科的,是临床中那些“修复信心”的瞬间:痤疮少年重现光洁面庞时的笑容,银屑病患者皮损消退后的从容。“我们治疗的不仅仅是皮肤,更是患者对美好生活的期待。”黄敏说,这份能守护一方百姓皮肤健康、助人舒适自信拥抱生活的价值,是她坚守的初心。在这份初心下,黄敏恪守本职、勤勉奋发,先后获得“重大活动保障奖”“清华大学医学院紫荆奖”,并多次获得“优秀党员”及“医院先进工作者”的荣誉。
在黄敏看来,社区医疗的魅力,在于能见证疾病背后的“全人生”。这里没有大三甲高精尖的疑难杂症,却有最鲜活的生命图景:教新手妈妈应对宝宝湿疹,帮老人解决足部鸡眼,甚至从广场舞阿姨的闲聊中普及防晒知识。“当医疗关系沉淀为生活记忆,每个舒展的笑容都是令我幸福的职业认可。”她认为,优秀的社区医生,需有“把专业知识熬成家常话的智慧,将医学逻辑‘炖’进居民心坎的耐心”。
行医路上,一位80多岁的特应性皮炎老爷爷让黄敏刻骨铭心。老人饱受全身剧痒折磨,却执着于效果渐弱、风险渐增的“激素针”。
“改变根深蒂固的观念,比治疗本身更难。”黄敏接手后,每次复诊都投入大量时间,耐心解释激素风险,详细介绍更安全、适合长期控制的生物制剂疗法。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老人终于同意尝试。规范治疗下,瘙痒显著缓解,皮疹逐渐消退,久违的安稳睡眠回来了。
更让黄敏动容的,是去年春节前的一次复诊。老人颤巍巍地从包里掏出一把糖果,塞到她手里:“真心感谢你们,过年了,爷爷该发糖了!”这包普通的糖果,在黄敏心中重若千钧。“它承载的不仅是一位饱受折磨老人的感激,更是对医者仁心与专业坚持的最高褒奖。”
皮肤科医生的挑战,常在于架起科学诊疗与患者认知之间的信任桥梁。一位60岁叔叔头皮长有深色斑块,多年反复冷冻无效,却仍坚持此疗法。
黄敏仔细观察,发现叔叔皮损基底异常,绝非普通老年斑。“这不能只做冷冻,必须手术切除,排除基底细胞癌!”建议一出,叔叔反应激烈:“还要动刀子?”随即离开。
“若放任不管,万一是恶变呢?”担忧驱使黄敏次日鼓起勇气拨通电话,再次恳切解释深层病变的风险。两周后,叔叔主动复诊。手术病理证实:基底细胞癌。术后他心有余悸:“真是后怕!”
这次经历让黄敏深刻领悟:“医生有时要做‘不讨喜’的敲钟人。”建立信任不仅需要诊室内的耐心,更需“为患者长远健康负责的勇气。”一个额外的电话,多几句解释,可能改变一条生命轨迹。这份沉甸甸的责任,鞭策她不断精进。
而支撑黄敏前行的最大动力,是“看到患者重获生活掌控感的瞬间”。一位年轻的白癜风女性,经两年治疗,困扰她的白斑终于消退。“她向我展示康复皮肤时眼里的光,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皮肤的康复,解锁的是被病痛禁锢的人生。”患者的信任、痊愈后的自信笑容、回归生活的从容,都是她无尽的力量源泉。
面对社区里日益增长的老年皮肤病患需求,黄敏充满期待:“希望能推动皮肤科诊疗服务在社区医院更普遍地开展。”她憧憬着,让居民、尤其是行动不便的老人,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常见皮肤问题,减少奔波之苦。“让专业的皮肤守护,离居民的生活再近一些。”
1.想对同样奋斗在基层医疗一线的同行们说些什么?
答案:战友们,还记得我们选择基层一线的初心吗?不是在疑难病例中扬名,而是在张阿姨停用偏方后收敛的溃疡里,在李大爷学会规范注射生物制剂的笑容里。愿我们永远保有从病历本延伸到家长里短的耐心,实践“健康守门人”的承诺。
2.对于有志于加入社区医生队伍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或期许?
答案:欢迎加入有烟火气的医学战场。基层天地广阔,值得青春深耕。
- 标签:
- 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