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垂医呼吸】摆脱气道狭窄,重迎活力人生 | 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多学科协作,成功治疗复杂难治性声门下气管狭窄患者
近日,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联合耳鼻喉科、麻醉科、胸外科、微创中心(第二手术区)等多学科团队,成功治疗一名25岁复杂难治性声门下气管狭窄患者。多例高难度气管狭窄手术的成功,标志着我院在复杂气道疾病诊治方面的技术水平和多学科协作能力达到新的高度。
患者情况:
患者男性,25岁,体重130Kg。1年前因重症胰腺炎行气管插管救治,拔管后逐渐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在当地医院先后尝试多种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包括金属支架置入、硅酮支架置入及反复球囊扩张维持,但均未能有效维持气道通畅。在过去的一年里,患者一直奔波在求医之路上,几乎每两周都要接受一次气管镜下治疗,不但无法正常生活,而且气道狭窄仍然无法维持,并且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经当地医生的介绍,患者前来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寻求进一步诊治。
治疗过程:
入院后,患者完善胸CT和气管镜检查显示,在声门下约2 cm处存在气管狭窄,长度约3.5 cm,最窄处仅4 mm,并且有逐渐回缩趋势。
患者入院后不久,在病情评估和与患者家属探讨治疗方案期间,医生最担心的情况还是发生了。患者突发痰堵窒息,伴双侧气胸和纵隔气肿,血气分析提示PH 6.1,PCO2 150mmHg,PO2 15mmHg,情况万分危急。幸运的是,通过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耳鼻喉科、麻醉科、胸外科联合抢救,患者暂时转危为安。经与家属沟通,同意为患者实施气管T管植入术。但由于患者气道狭窄重,且过度肥胖,手术困难重重。
手术难点:
难点1:患者皮下脂肪厚,且狭窄段位于颈段,恰好在气切入路层面,气切难度大,过程如果出现较多出血,随时有窒息风险
难点2:气切后窦道长,常规T管的侧支长度不够,需选择特殊型号的T管,置入难度增大。
难点3:患者体重130kg,颈部较短,硬质支气管镜插入困难。
难点4:气切窦道内皮下软组织多,窦道结构复杂,而T管置入过程中需要反复将气切套管拔除后重新放入,重新放入的过程容易出现窒息。
难点5:气管狭窄位置高,位于声门下2cm;长度长,狭窄长度约3.5cm;狭窄重,最小直径约4mm。之前反复治疗导致狭窄近端瘢痕组织厚,质地韧,扩张过程中气管撕裂、纵隔气肿风险高,远端气管软骨断裂,软化塌陷,硬镜难以推送至理想位置。
治疗经过: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呼吸介入团队与多学科紧密协作,制定手术方案。首先呼吸介入团队在支气管镜引导下协助耳鼻喉科精准定位气切位置,紧贴气管狭窄段下缘,完成了经皮气管切开术,放置加长型气切套管。麻醉团队提前准备了成人至婴幼儿各种型号的的气管插管和气切套管,以应对属术中的紧急情况,满足通气需求。呼吸介入团队精准测量狭窄段的各项参数,选择了理想的T管型号,同时术中对狭窄段进行反复多次机械扩张,在避免气管撕裂、纵隔气肿等并发症的情况下实最终实现将硬镜推送至气切入口水平,为精准释放锥形T管创造了条件。
术后患者成功摆脱了气道狭窄困扰,解除了窒息的风险,能够顺畅呼吸,并且清晰发音。在进行短期观察后,患者一切正常,回归正常生活,将开始为新的学业做准备。
▲呼吸科与耳鼻喉科联合气管切开
▲呼吸介入团队进行狭窄段扩张
▲多学科协作,完成T管置入术
技术亮点:
1.多学科合作:呼吸介入团队联合耳鼻喉科、麻醉科、胸外科及微创中心(第二手术区)等多学科团队协作完成,术前充分讨论,制定预案。
2.精准评估与准备:通过气管镜及影像学反复评估狭窄长度与部位等,充分选择气切位置,评估窦道条件。
3.个体化选择:根据患者气管特点,选用锥形T形管71310R,实现支撑与发声功能的兼顾。
4.并发症管理:在术前成功应对了窒息等严重并发症,确保患者安全过渡至手术阶段。
气管T管植入术作为治疗复杂气管狭窄的有效手段,在反复扩张和支架治疗失败、外科切除条件受限的情况下,提供了一种兼顾长期通气、呼吸功能及发声功能的综合解决方案;也为很多气切后患者提供了保留发音功能的方法。
多例高难度气管狭窄手术的成功,标志着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在复杂气道疾病诊治方面的技术水平和多学科协作能力达到新的高度。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也将继续探索并推广个体化、规范化的气道治疗模式,为更多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