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杨柳科普】肠子变黑是怎么回事儿?
“大夫,我的肠子怎么变黑啦?”消化科门诊经常会遇到拿着肠镜报告提出类似疑问的患者。那“肠子变黑”是怎么回事儿呢?
“肠子变黑”其实是一种以大肠黏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症性良性结肠疾病,它真正的名字叫做“结肠黑变病”。其本身虽为良性疾病,但黑变黏膜发生腺瘤性息肉、甚至癌变的风险可能增加。
哪类人群多发?
任何滥用泻药的人都有结肠黑变病的危险。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性别之间无差异。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以往多见于慢性便秘和长期服用泻剂(特别是蒽醌类泻剂)的老年人。其发病率随上述泻剂用量的增加而增高。但近年来,随着一些保健品、草药补充剂甚至茶中也添加了这类泻药,中青年便秘患者逐年增多。在滥用泻剂4-12个月可出现典型的结肠黑变病的表现,在停药一段时间(4-12个月)后可自行消失。
什么是蒽醌类泻剂?
蔥醌类泻剂包括番泻叶、芦荟、大黄、决明子、丹蔥醌、波希鼠李皮、弗朗鼠李皮等,短期服用安全,但长期滥用有导致结肠黑变病的风险。
患了结肠黑变病,会有什么表现?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除便秘外,还可出现腹痛、腹胀、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若出现便血和大便习惯改变,应排除结肠黑变病是否合并肠腺瘤或结肠癌。血液检查大多无特异性改变,如合并结肠腺瘤或癌变,大便潜血可出现阳性。
结肠镜下有什么表现呢?
大多数的结肠黑变病是在行肠镜检查时偶然发现的。肠镜下结肠黏膜呈虎皮纹、蛙背或槟榔切面样改变。色素主要沉积于近端结肠和盲肠,但也可波及整个结肠。病变结肠的色彩可由浅棕色或浅褐色到深棕色和黑色。
根据结肠黏膜色素沉着程度,内镜下可分为3度:
I度:呈浅黑褐色,类似豹纹
II度:呈暗黑褐色,间有线条状的乳白色黏膜
III度:呈深褐色,在深褐色黏膜间有细小乳白色线条状或斑点状黏膜,血管纹理消失
正常黏膜 ; I度 ; II度 ; III度
(图片均来源于北京市垂杨柳医院消化内科)
如何治疗?
●治疗原则——避免泻剂滥用和恢复结肠功能,由于本病是可逆性的,故无需特殊治疗。
● 对症治疗——轻、中度便秘患者可应用渗透性泻药,如聚乙二醇、乳果糖等。
● 内镜或手术治疗——对存在结肠息肉、高度怀疑或存在结肠癌的患者,积极进行内镜或手术治疗。
如何预防?
● 调整生活方式,如合理的膳食、多饮水、适当运动、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
● 避免长期使用蒽醌类泻药。
文章仅用于公益科普及学术交流,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侵删。
- 标签:
- 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