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垂杨柳医院

北京市垂杨柳医院

北京市垂杨柳医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医院概况 >>医院新闻

医院概况

医院新闻

【杨柳探营】老年恶性血液病治疗新选择! 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成功开展微移植技术治疗老年恶性血液病

发布时间:2025-09-11
字号:

  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治疗中,老年患者及高危人群常因体能状态差、化疗耐受性低、脏器功能欠佳、复发风险高等难题面临治疗困境。近日,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血液科(肿瘤内科)团队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与技术创新,成功为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及老年高危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患者实施微移植治疗。两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细胞输注,未出现输注相关不良反应,为后续康复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技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在血液病“精准化、个体化、微创化”治疗领域再上新台阶!

  病例一:老年白血病-多疗程化疗后MRD阳性,微移植助力清除残留病灶

  病情介绍:该患者为83岁男性,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高危),既往已接受多疗程标准化疗。尽管病情一度获得缓解,但近期复查微小残留病灶(MRD)仍呈阳性,代表体内仍存在少量残留白血病细胞,复发风险极高。传统大剂量化疗可能进一步加重患者脏器功能损伤,而单纯维持治疗又难以有效控制疾病进展,治疗陷入两难。

  治疗方案:经血液科团队综合评估,决定采用“CMG预激方案(阿糖胞苷+米托蒽醌+人粒细胞刺激因子)联合微移植技术”。该方案通过低强度化疗降低肿瘤负荷,同时输注健康供者的造血干细胞(经特殊处理保留免疫活性但不植入),利用供者细胞对残留白血病细胞的“免疫攻击”作用(即“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GVL”),达到强化治疗效果的同时避免传统移植的严重并发症。

  治疗过程:输注当日,在医护团队的全程密切监护下,微移植细胞顺利回输至患者体内。整个过程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未出现发热、寒战、皮疹等输注相关不良反应。目前患者血象稳定,已经出院,后续将密切监测MRD变化及免疫重建情况。

  病例二:高危CMML患者-阿扎胞苷联合微移植,打破“无药可用”困局

  病情介绍:该患者为73岁男性,确诊为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高危)。传统治疗以去甲基化药物(如阿扎胞苷)为主,但疗效有限且易复发,患者常因合并感染、脏器功能衰退等问题难以耐受高强度治疗,预后差。

  治疗方案:结合患者年龄、体能状态及疾病特征,血液科团队为其制定了“去甲基化药物阿扎胞苷联合微移植技术”的个体化方案。阿扎胞苷通过抑制DNA甲基化恢复肿瘤细胞正常分化,而微移植则通过供者免疫细胞的“精准打击”进一步清除异常克隆细胞,两者协同可显著提升治疗效果并降低复发率。

  治疗过程:患者输注前经严格预处理及支持治疗,输注过程中医护团队实时密切全称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及细胞因子水平。细胞回输后,患者仅出现轻度下肢皮疹(经对症处理后迅速缓解),无其他输注相关并发症,目前血常规指标逐步改善,治疗耐受性良好。已经出院回家。定期门诊复诊。

微移植技术:老年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优选方案”

  微移植(Microtransplantation)是由我国学者原创(艾辉胜教授团队)的新型细胞免疫治疗技术,其核心在于“低强度预处理+供者造血干细胞输注(不追求完全植入)”。与传统造血干细胞移植相比,微移植具有三大显著优势:

  1.安全性高:无需大剂量放化疗预处理,避免严重骨髓抑制、感染及脏器损伤,尤其适合老年及体能状态差的患者;

  2.疗效确切:通过供者免疫细胞的“抗白血病效应”清除残留病灶,降低复发率;

  3.耐受性好:输注过程类似普通输液,无明显不适,患者生活质量更高。

  该2例患者的成功治疗,充分体现了微移植技术在老年AML及高危CMML中的可行性与安全性,也为更多难治/复发血液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血液科(肿瘤内科)团队以技术创新守护患者生命

  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血液科(肿瘤内科)始终致力于血液系统疾病的规范化与精准化诊疗。近年来,在科主任带领下,团队针对老年及高危白血病患者探索个体化治疗策略。此次微移植治疗的成功实施,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以患者为中心”理念的生动体现,让每一位患者都能使用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未来展望

  随着微移植技术的不断优化及适应症拓展,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血液科(肿瘤内科)将进一步探索其在更多血液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复发难治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实体肿瘤等)中的应用价值,同时加强与国内外血液病中心的学术交流,推动区域血液病诊疗水平的整体提升。生命至上,创新不止!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血液科(肿瘤内科)团队将继续以精湛技术为盾、以仁心仁术为矛,为更多血液病患者点亮生命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