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杨柳科普】腹透导管口及隧道感染—可怕的“温水煮青蛙”
腹膜透析导管的护理是与我们腹透肾友密不可分且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曾经遇到过两例严重腹透导管口及隧道感染出现严重后果的案例,一例导致难治性腹膜炎最终拔管改血液透析,另一例则因导致隧道及全切口贯通感染,被迫重新置管.......
导管出口处,就是指腹膜透析导管从腹腔经过腹壁“钻”出皮肤的地方;而“隧道”是指腹膜透析导管在腹壁“经过”的一个通道,用手摸一摸,你会在手术切口和导管出口处之间摸到一段大约10cm 长的一段弯曲的管子,这个位置就是“隧道”。
根据2023年ISPD指南对导管相关感染推荐,建议将明确的出口部位感染定义为出现脓性分泌物,导管与表皮交界处皮肤出现或不出现红斑(未分级)。在没有脓性分泌物的情况下,出口部位的其他炎症迹象(如红斑、触痛、肿胀、肉芽肿或结壳形成)不足以明确诊断出口部位感染(未评级),建议将导管隧道感染定义为存在临床炎症(红斑、肿胀、压痛或压痕),且导管隧道内任何部位存在或不存在超声图像显示的积液(未评级)。
出口部位感染的诊断主要是临床诊断,只要患者正常健康的出口部位发生变化,就应考虑出口部位感染。虽然出口部位感染和隧道感染可以单独发生,但它们也可能同时发生。出部位感染的诊断可能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和困难,因为导管周围红斑无脓性分泌物可能是由于皮肤过敏反应、近期放置导管或导管外伤后引起的。或在更换敷料后,或在清洗材料后。有时,仅有红斑可能是早期感染的征兆,需要密切监测是否出现脓性分泌物,是否需要抗菌治疗。出口部位正常(如无脓性分泌物)但培养阳性,则表明存在定植而非真正感染。虽然有人提出了监尚未经过适当验证。因此,我们建议根据导管与表皮交界处皮肤有无脓性分泌物、有无红斑来诊断出口部位感染。
正是因为出口和隧道的重要,以及感染判断的高难度和迷惑性,更需要我们肾友及时反馈,门诊密切随访,有问题不及时就诊及补救,温水煮青蛙式透析治疗方式我们不需要、不允许、不容忍!
腹膜导管防护指南
1)防止皮肤细菌的滋生,减少出口处感染的机会,进而避免腹膜炎的发生,每日更换内衣,衣服以宽松、柔软、适体为宜。
2) 禁止用力牵拉或加压透析管及用手搔抓出口处皮肤。
3) 在出口处周围不要用剪刀等锐利器械,禁止用酒精换药,未经医生允许不要私自使用任何药物。
4) 出现痂皮,不要强行撕扯痂皮,可用无菌棉签沾取生理盐水浸湿泡软后,慢慢取下。
5) 避免对出口有损伤的行为,如举重量超过12kg的物品。
6) 沐浴方式应选择淋浴(忌盆浴),且淋浴时腹透管方向向下,避免水沿腹透管逆向流入隧道内。
7) 淋浴后用干净毛巾擦干周围皮肤再常规消毒出口。
8) 禁止用力牵拉或加压透析管及用手搔抓出口处皮肤。
9)在出口处周围不要用剪刀等锐利器械,禁止用酒精换药,未经医生允许不要私自使用任何药物。
最后,提示您:出口处一旦出现感染,一定立即通知腹透中心积极处理!切勿拖延!
本文仅限于公益科普及学术交流,如有不适建议及时线下就医部分资料来源网络,侵删
- 标签:
上一篇: 【杨柳科普】中心静脉置管自我管理
下一篇: 【杨柳科普】不安腿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