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国庆院庆特辑】十一假期紧急救援 | 69岁透析老人内瘘堵塞,介入与血管外科火速重启“生命线”
十一黄金周本是阖家团圆、休闲放松的时刻,但对于介入与血管外科医生而言,假期更意味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急症,为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这不,在今年十一假期期间,北京市垂杨柳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突然收到一位患者家属的短信求助,一场跨越千里、集结多学科力量的紧急救治就此展开。
千里求助:老人透析“生命线” 中断,急赴北京寻希望
患者家属的短信字里行间满是焦急:“杨医生,求您帮帮忙!我父亲在辽宁省建平县,他的透析内瘘突然堵了,现在没法透析,也出现了前臂内瘘处疼痛,我们这里的医院说处理不了,我们今天乘车往北京赶,能不能麻烦您想想办法帮忙处理?”
患者的父亲王先生今年69 岁,已经依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 12 年。对于透析患者来说,前臂的动静脉内瘘就是他们的 “生命线”—— 通过这个人工动静脉内瘘的通道,血液才能顺利引出体外进行净化,再回流到体内。一旦内瘘堵塞,透析就无法进行,体内的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无法排出,短时间内就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从辽宁建平到北京,数百公里的路程上,每拖延一分钟,都可能增加后续治疗的难度,也让老人的身体承受更多风险。
紧急施治:切开取栓+ 球囊扩张重启 “生命线”
接到求助后,杨永久医生立即协调,为王先生开通了“透析通路急症绿色通道”。当王先生一行人抵达医院时已是晚上八点,介入与血管外科值班医师满新贺医师在急诊第一时间接手并为患者展开紧急评估—内瘘部位未触及典型震颤、超声检查可见内瘘血管内血栓形成,动静脉吻合口处存在明显狭窄,迅速锁定病因和病变部位,为后续治疗打下关键基础。
考虑到王先生内瘘堵塞时间已超过1天,单纯药物溶栓效果不佳,且他急需恢复透析维持生命,杨永久医师和白玉锁医师也在第一时间从家中赶到医院加班,与满新贺医师共同讨论手术方案,最终决定采用“切开前臂内瘘血管取栓 + 球囊扩张动静脉吻合口狭窄段” 的治疗方案。同时,医院导管室的护士和技师也迅速到位,提前准备好手术器械、耗材和设备,确保手术能够无缝衔接。
取出内瘘血管内血栓
手术过程中采用局部麻醉,先在患者前臂内瘘血管的合适部位做一小切口,精准找到血栓位置后,小心将堵塞血管的血栓完整取出;随后,透视下将导丝和导管通过狭窄的吻合口,造影确认为动静脉吻合口处闭塞,采用球囊扩张技术,对动静脉吻合口处的狭窄段进行了扩张,恢复血管的正常管腔直径,确保血流能够顺畅通过。整个手术过程紧凑而有序,历时约1 小时顺利完成。术后即时造影显示内瘘血管血流恢复通畅,前臂内瘘处可以触摸到清晰、有力的血管震颤—— 这意味着老人的透析 “生命线” 成功重启!当天晚上,王先生就顺利进行了血液透析治疗,体内的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得到有效清除,不适症状也明显缓解。
扩张内瘘吻合口,解除了血管狭窄闭塞
科普小知识:透析患者如何守护“内瘘生命线”?
作为长期从事介入与血管外科工作的医生,我们见过太多因内瘘维护不当导致堵塞的病例。对于透析患者而言,内瘘是维系生命的关键,日常守护必须“细致入微”。结合王先生的案例,我想给广大透析患者和家属提几点重要建议:
1.学会“自我监测”,及时发现异常
每天至少触摸内瘘部位2-3 次,感受是否有规律的 “震颤”(类似手机震动的感觉),同时也可以用耳朵贴近内瘘处听 “杂音”。如果发现震颤、杂音突然减弱、消失,或内瘘部位出现疼痛、肿胀、皮肤发红、温度升高,以及手臂出现麻木、发凉等情况,一定要第一时间联系主治医生或前往医院就诊,切勿拖延 —— 内瘘堵塞后的黄金治疗时间通常在 6-8 小时内,越早处理,恢复效果越好。
2.避免“不当操作”,减少内瘘损伤
日常要注意保护内瘘侧手臂,避免提重物(一般不超过5 公斤)、穿紧袖口的衣服、戴过紧的手表或手镯,也不要在內瘘侧手臂测量血压、抽血、输液。透析后按压穿刺点时,力度要适中(以不出血且能触摸到震颤为宜),按压时间一般为 15-20 分钟,避免过度按压导致血管受压堵塞。
3.定期“专业维护”,预防狭窄堵塞
即使内瘘没有明显不适,也建议每3-6 个月到医院进行一次内瘘超声检查,及时发现潜在的血管狭窄、内膜增生等问题。对于已经出现轻度狭窄的患者,医生会根据情况采取药物干预方式进行早期处理,避免狭窄进一步加重导致血栓堵塞。
4.注意“全身管理”,降低风险因素
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等基础指标,避免因血压过高或过低影响内瘘血流;保持良好的水分控制,避免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过快(一般不超过干体重的5%),减少对血管的额外负担;同时,戒烟限酒,均衡饮食,适当进行轻度运动(如散步、握拳训练),增强身体抵抗力,也有助于保护内瘘血管的健康。
透析之路漫长,但只要我们医患携手,做好内瘘的日常守护,就能让这条“生命线” 更持久、更通畅,为透析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本文仅限于公益科普及学术交流,文中内容不作为诊断标准和用药依据,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